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修订版)内容简介/王礼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5:06:32  浏览:863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修订版)内容简介

一、《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修订版)后记

我的拙著《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初版问世后,先后印刷四次,理论界和司法界反响尚好。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刑事法律科学文库”推出的第三种书籍,即由我国著名刑法学家、中国刑法学会会长、刑法学博士导师赵秉志教授主编的《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一书,对拙著的有关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如该书在分则篇(四)卷第242——244页、258——259页,对拙著关于“部分盗窃未遂”的认定、“盗窃情节的二重性”等内容, 大篇幅采用。广大读者和司法部门的同志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不少同志来信、来电,对于书中关于从“财物的三属性”(经济属性、物理属性、法律属性)界定盗窃罪对象的特征和范围,以及“盗窃罪与非罪的认定” 等内容,予以肯定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太原市的吴女士自己家里被盗后,司法机关对盗窃者是否构成盗窃罪发生争议时,吴女士从书店购买了我写的《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一书,并与我取得联系,多次与我商讨后,她认为盗窃者已构成犯罪,然后反复向当地司法机关陈述自己的理由,并将《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一书购买了10余本送给公检法有关办案人员。司法机关终于采纳了吴女士的意见,盗窃者被判处了刑罚。吴女士拿到判决书后,专程到我那里对我表示感谢。这件事不仅使我感到自己写的东西能为他人服务而欣慰,也激励我要继续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这次修订,从形式到内容对初版进行了全面修改:
1、修订版增加了《盗窃罪的一罪与数罪》、《利用计算机盗窃犯罪的认定》两章。
2、将初版中的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合并、修改,增加了若干新内容,仅从文字上看,修订版比初版增加13万余字。除初版第一章“盗窃罪的起源与发展”,只是作了一些文字和技术修正外,其他各章都进行了全面修改。
3、为了与时具进,反映时代特征,在这次修订中,确立了以“三新”为标准,即吸收最新法律和司法解释精神;反映最新理论研究成果;采纳最新法律信息和司法资料。
4、修订版采用了大量新型或典型案例。
5、修订版对问题的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践;坚持以现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理论为媒介,着力解决现实与法律之间的嫁接问题。即把现实问题引进法律,把法律适用导入现实,用理论连接现实与法律,使现实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在法律上找到答案,使法律中的适用问题能够在现实中“安家落户”。期冀这种努力能对司法有所裨益。
但由于盗窃犯罪情况复杂,理论“博大精深”,它囊括了刑法总则中的单位犯罪、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犯罪既遂、未遂、预备和中止等所有重大理论问题。仅盗窃犯罪的一罪与数罪,就涉及到想象竟合、法规竟合、牵连犯、转化犯、连续犯、接续犯、吸收犯等诸种罪数形态以及各种罪数形态并存的情形。如果要把它们研究透,都可以出一本专著。对于其中有些问题,我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有些问题才刚刚涉入,今后尚需继续努力。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在所难免。尚祈理论先辈和司法同仁予以批评斧正。
最后,我要感谢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熊选国博士。感谢他自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以来,长期关心和支持我,及时给我解答有关问题。在本书初版写作过程,他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指导和审阅了部分书稿内容。人民法院出版社范春雪女士和丛书主编鲜铁可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长鲍遂献 (我国首位刑法学博士后)为本书提供了相关信息数据资料。在此,对他们一并致谢!

作者:王礼仁


二、2008年2月出版的《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修订版)目录


第一章 盗窃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盗窃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盗窃罪
一、奴隶社会的盗窃罪
二、封建社会的盗窃罪
第三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盗窃罪
一、晚清时期盗窃罪的规定
二、北洋军阀时期盗窃罪的规定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盗窃罪的规定
第四节、历代盗窃罪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盗窃罪的立法沿革
一、关于盗窃的称谓
二、关于盗窃的内容

第二章 盗窃罪的特点与危害

第一节 盗窃罪的特点
一、盗窃犯罪案件数量多
1.盗窃犯罪案件多;2。重大案件多;3.重刑案犯多
二、盗窃案值额增大
三、盗窃犯罪目标或对象范围广
四、犯罪手段多样性
五、犯罪主体复杂性
第二节、盗窃罪的危害
一.造成巨大的直接财产损失;
二.造成不可估量的间接经济损失;
三.容易引发暴力犯罪案件,造成人身伤亡;
四、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危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行政审批责任及其追究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行政审批责任及其追究办法》的通知


(2001年11月29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徐州市行政审批责任及其追究办法》已经二○○一年九月八日市人民政府第八十二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徐州市行政审批责任及其追究办法



为巩固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规范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徐州市行政审批实施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行政审批责任的划分

(一)市政府各部门责任

1.依据市政府确定的审批、审核、核准、备案事项实施审批。新增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为新的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的,或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的。每个行政审批事项的设立、调整和取消,应当事先公告。

2.推行政务公开。将每项行政审批的内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收费标准及承办科室、承办人等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和申办对象公开,简化审批手续,规范操作程序。

3.市政府设立“徐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以下称中心),实行行政审批集中式办理,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中心设立办事窗口。尚未进入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实行“窗口式办理”。一个部门(单位)只对外设一个办事窗口,统一受理由本部门负责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服务窗口应当设置明显标志,配备必要的便民设施,做到环境整洁,服务规范。

4.各部门内部要制定行政审批责任制度实施细则,明确审批责任科室和责任人,防止重复审批、多头审批。对技术性比较强的审批事项,应当制定审批技术规范。

5.对联合审批事项,由主办部门统一受理,并负责答复申办对象。主办部门在办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召开会审会议、文件会签、发函或走访征求意见等适当方式,协调相关部门完成审批事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协助主办部门的工作。

6.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明确事后监管措施的,按规定执行;没有明确事后监管措施的,要制定并落实严格的事后监管措施。对取消的审批事项,要提出并落实严格的事后监管措施。

(二)市政府各部门负责人责任

1.部门行政首长对本部门的行政审批行为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对行政审批行为负直接领导责任。

2.联合审批事项涉及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主办部门应当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如主办部门与相关部门意见不一致时,主办部门行政首长应当主动及时与相关部门行政首长协调。如协调后仍未取得一致意见的,由主办部门说明协调情况,列明各方理据,提出处理建议,并由主办部门行政首长签名,如实上报分管市长或市长裁决;进驻中心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提交中心裁决。

3.部门负责人应当定期分析研究本部门行政审批工作情况,制定计划,进行责任分解和组织实施;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及时处理社会公众和申办对象的投诉。

(三)市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经办人责任

1.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不得越权审批,严禁违法、违纪审批。

2.提高办事效率。如申办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应当当场受理,并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如申办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条件的,要将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和办理程序一次性告知申办对象,并及时向申办对象告知办理结果。如申办对象对办理结果提出异议的,应当明确答复,并说明理由。

3.严守廉政纪律。不得借审批工作之机,谋取个人私利。不得接受申办对象的礼金、礼品、宴请和参加由申办对象支付费用的休闲娱乐活动等。

4.提供文明服务。做到着装整洁、语言文明、行为规范,耐心、细致、周到地回答申办对象提出的问题。

二、行政审批的监督

(一)市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审批行为内部监督制度。明确监督工作责任领导人、责任科室,设立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

(二)市政府各部门要健全行政审批行为内部约束措施,建立重大审批事项集体决定制度。按照审批、监管分离原则将审批人员和监管人员分开,由监管人员对审批人员具体经办的审批事项实施监督。部门负责人对审批责任科室和具体经办人员的审批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

(三)市监察机关负责市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行为的日常监督工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新闻单位,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对市政府各部门审批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针对社会公众、申办对象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

(四)市监察机关和各审批部门内部监督机构受理社会公众、申办对象对各审批部门或行为人违反审批制度的投诉,并负责核实处理和按管理权限实施责任追究。对真名投诉的,应当及时给予答复并严格保密。

三、行政审批责任的追究

(一)市政府部门责任的追究

1.对已经取消的审批事项仍在审批的,或擅自设立审批事项实施审批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先资格。

2.未按政务公开要求,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或申办对象公开审批内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收费标准、承办科室和承办人等,或具备条件而未实行窗口式服务的,责令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

3.不按规定办理联合审批事项的,或未落实审批事项监管措施的,或内部没有明确责任科室和责任人的,限期整改;对不及时整改或多次发生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市政府部门负责人责任的追究

1.所领导的部门对已经取消的审批事项仍在审批的,或擅自设立审批事项实施审批的,以对抗上级命令论处,情节较轻的,责令整改;情节较重的或造成严重损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2.所领导的部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违规审批的,以玩忽职守论处,情节较轻的,责令整改;情节较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联合审批事项办理过程中主办部门与相关部门出现意见不一致时,主办部门行政首长未主动与相关部门行政首长沟通协商的,或相关部门行政首长未积极配合的,以贻误工作论处,情节较重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并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4.未及时处理社会公众、申办对象投诉两次以上的,以压制批评论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或给申办对象造成严重损害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市政府部门行政审批经办人责任的追究

1.未履行审批职责或未按审批程序规范操作,造成申办对象意见较大的,根据部门内部行政审批责任及其追究制度给予相应处理。

2.在审批过程中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接受申办对象礼金、礼物、宴请和参加由申办对象支付费用的休闲娱乐活动等,情节较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3.对越权审批或违规审批的,以滥用职权论处,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扣发奖金、调离岗位等处理;情节严重并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解释权限和施行时间

(一)本办法由市监察局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黑龙江省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若干暂行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若干暂行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的残疾人系因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病残疾,不能进行正常工作、劳动、生活的人。
第三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单位应当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为解决残疾人的生活、劳动就业和教育的具体问题提供方便条件。
第四条 城市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创办社会福利生产工厂或商店、服务点等,安置本区域内的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企业单位亦应为本单位职工的残疾子女创造就业条件。
第五条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招收或聘用人员时,应当为能够适应工作要求的残疾人提供与健康人相同的录取机会。
第六条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各类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包括特殊教育的校办工厂)的生产、销售和物资供应纳人议事日程,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第七条 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时,税务部门应按规定减免税款;财政、金融部门应在投放资金、贷款方面给予优惠照顾。
第八条 符合劳动保险规定标准,丧失劳动能力的无依无靠、无经济来源的残疾人(包括未成年人),应予收养。收养工作在城市由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院负责;在农村由乡、镇政府举办的敬老院负责。不能进敬老院的残疾人,由村民委员会采取亲友扶养、承包户照顾的方法安排
好他们的日常生活,供养费按农村现行五保户供养政策执行。
第九条 各类服务待业应对残疾人给予优先照顾。盲人和中、小学校、盲聋哑学校的残疾学生,持证乘坐城市市内公共汽(电)车实行免费。
第十条 各类中小学校应当招收可收坚持正常学习的残疾青少年和儿童入学学习;大中专学校对残疾人考生应按国家规定录取和分配。国家按计划分配的残疾人毕业生,接收单位不得拒绝接收。
第十一条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班),对盲聋哑人,按国家规定实施义务教育。
第十二条 在定级、晋升职称和劳保福利待遇等方面,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待遇。
第十三条 大中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部门,在新建重要公共设施和公共建筑以及改造扩建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场所时,应考虑实行无障碍设计,符合最低无障碍建筑标准。
第十四条 对岐视、虐待、侮辱、迫害残疾人的单位和个人,由其主管部门视情节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抓好各类残疾的预防,采取措施,减少疾病、事故等致残因素。
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88年5月16日